阅读:0
听报道
今天,4月2日,加拿大全国新增确诊1271人,总确诊数达到了12389人。这样的新增趋势并不能说是让人感到恐慌,但同时全国因新冠病毒而去世的人数却大增47人,总死亡人数突破了200人大关。
在当前这样的和平年代,在加拿大这样一个工业化国家,讨论现在我们所面对的“生与死的抉择”,无疑是个尴尬的主题。但如今这场疫情让所有人意识到,这个残酷的问题从来没有真正彻底离开我们。面对瘟疫,我们不得不再一次面对一个自古以来就无数次被讨论的道德难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生命价值到底是平等的,还是各不相同”?面对一场灾难,我们该如何决定谁应该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
特别让人悲伤的是,这个曾经只存在于哲学或者伦理学课堂上的问题,现在正逐渐演变成一起切实的公共政策紧急事件。
上周,来自安大略省密歇根地区一所医院的公开信被广泛传播。信中提到了重症护理的分类标准,明确指出,在感染新冠病毒的同时还存在癌症、心脏病、严重外伤等基础伤病的病人,“不属于”重症护理或救治的范畴;他们即使出现呼吸困难,不在会被分配到使用呼吸机的范围之内。“我们要优先救治恢复几率最高的患者”,这就是医院给出的最后解释。
很快《多伦多明星报》报道称,安大略省其他地区也采取了类似的分类方案,并介绍了详细情况:随着疫情不断升级,安省只能采取这一最后手段,根据患者死于COVID-19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高低,决定患者能否入住ICU。
ICU的使命本是救治最严重的的病人以拯救更多的生命,而今这一理念突然遭到普遍质疑,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如果医院不堪重负,那么传统的医疗系统职业道德是否还能继续维持?每一位患者能否都得到充分的救治?或者说,在决定救治哪些患者时,医生是否会更加不知所措、最终作出功利性决策?意大利就曾经发生了这样的情况,采用战时政策,依据年龄决定优先救治哪些人。
而加拿大人如今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虽然这是大家最不想看到的结果。此前看到其他国家的新冠患者死亡率不断攀升,加拿大人感受到的是关切而非恐惧;而今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身边,大量加拿大人正在切切实实地死于新冠病毒。随着死亡人数和感染率的增长,逝者的名字逐渐被数字所掩盖。曾几何时,卑诗省的医疗官员还会详细解释每一位死者的身份,甚至还一度为死者落泪。但现在,死亡人数的宣布已经变成了一个固定的程式,并且官方也不再透露任何关于死者身份的细节。这一切都反映了社会对到死亡及其风险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
《国家邮报》近日咨询了两位知名生物伦理学专家,他们对流行病死亡率风险的看法截然相反。女王大学的Udo Schulkenk教授表示,如果医院缺乏资金和设备,无法保证医生的生命安全,那么医生是可以罢工的,且完全不需要承担任何道义上的责任;来自维多利亚大学的Eike-Henner Kluge教授则认为,医生有义务继续为患者服务,因为国家的医护行业属于公共事业,提供急救服务“是医生的天职”。但是他们都不得不承认,在不堪负载的医院里,哪怕是最敬业、最博爱的医生也会随着疫情一天天的推进,转变他们对于病人的态度,其通常是变得越来越冷漠。
这场疫情也改变了一些患者的思维方式,他们要判断自己还能够活多久,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通过简单计算“质量调整寿命年”,我们便能了解这场疫情给人们带来的损失,“用寿命质量乘以寿命年数”,根据得出的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值得救治。其实ICU开始采用分类救治标准时,即意味着有些人更值得救治,这套经济风险分析系统的缺陷便开始浮现。“缺陷不是系统本身造成的,”Schuklenk说,“质量调整寿命年不过是衡量疾病负担和治疗效果的客观工具。真正造成这种缺陷的是大形势,是传染病肆虐,响应不足。”
在采访中Schuklenk表示,加拿大部分医院大多还没制定和实施临床方案。这样,当医院不堪重负时,就无法向患者和家属公布相关政策。密歇根一所医院面对这种事件时就表现出无所适从。他也举例提到,卑诗省的一所医院采用了功利主义救治原则,明确表示分类标准是有据可依的,是客观的。但是,这种客观的标准“与医生的使命相悖”。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而非在恐惧中制定重症护理标准。
亦如本文提到的密歇根那所医院的公开信所表达的,这种举措会让公众感到痛苦。随后医院又发布了一项声明,称希望这样的方案没有被使用的机会。而安大略省的方案也被称为是“最后的手段”。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