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是4月7日,根据官方发布的新冠疫情数据,截止到今天,加拿大全国共有确诊病例17840人,死亡399人。其中魁北克省确诊9340人,死亡150人;安大略省确诊4726人,死亡177人;最值得关注的是,中部的阿尔伯塔省后来居上,迄今确诊人数已经有1348人,超过了卑诗省的1266人。
疫情数据一天天更新,日子也在一天天过去,说起来在财新网开通博客写写文章已经一周多了。我积累了几篇文章之后,自然少不得与身边的亲友提及此事,名义上自然是“希望大家帮我审核一下,多提批评建议,方便我以后改进”。实际上嘛,恐怕还是少不得包含了希望他们多去看看,帮我提升点击率的私心。谁知朋友们还真的热心,真的给我反馈了不少建议,让我很是感动。
 
比如当年大学辩论队的学姐就向我提出建议,说现在网上很流行各种各样的“封城日记”,你住在温哥华,为啥不把博客的名字改成“温哥华封城日记”呢?那样一定很吸引眼球。说实话,王超学姐能如此上心地帮我出谋划策吸引读者,真的让我十分感动,然而我还是拒绝了她的建议。因为一方面,温哥华虽然疫情形势比较严重,民众十分紧张,但好歹还没截断交通,说“封城”未免有言过其实危言耸听的嫌疑;另一方面,我也丝毫不认为我写的这种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能够称为“日记”。
 
所谓日记,据我所知的最早的解释是“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效也,岁有得也”,也就是用来纪录某人一天的行为,以便其反思自己的过失;其作用不是用来标榜自己的,也不是用来指责别人的。最初的贵族有家臣负责纪录日记,后来没了世袭贵族,想有日记的人就只能自己动手写了。最基本的常识是日记只能自己看,不能给别人看。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所谓“日记”拿出来,希望能有尽量多的人来阅读,那么无非有两种可能:要么这个人心存虚伪,连本来应该用来自我反思的日记,都被他修饰美化成了自我宣传的材料;要么就是这所谓的“日记”根本不是日记,而是一种表达自己思想、希望借此传达给读者的文章。这种文章正常来说应该是被称为随笔或者散文。
 
那么给微博命名为“温哥华疫情随笔”又如何呢?对此我依然存有顾虑,因为散文随笔,最重要的就是记录自己亲身的所见所闻所感。虽然说平日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可以东奔西走,结交三教九流,可以分享的见闻的确不少;但是,在这样一个政府要求民众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出门的疫情大环境下,我每天的生活环境就是自己家从前院到后院的尺寸之地,每天经历的无非是就是读书看报、补番追剧,在互联网上吃鸡,卖萌于“朋友圈”中。这种东西写得多了,看起来分明就是小布尔乔亚在炫耀自己“小确幸”的个人空间,哪里有疫情之下的紧迫危机感?
 
说来说去只恨自己的朋友太少。虽然在本地很有几个朋友是医生教授之类的高级知识分子,可惜大家每天互动不是互相鼓励保持乐观积极心态,在家生活学习,就是凑在一起抱怨孩子淘气、老婆唠叨,甚至组织云酒局云火锅五人开黑云聚会,偏偏就是没有一个给我发点什么养老院死伤惨重、急诊室人间地狱等等内幕消息的。
当然了,在某些微信群里给我发这种骇人听闻的内幕消息的“群友”倒是不少。但若是让我把这种我根本不认识的人称呼为“我的朋友”,一方面自己的自尊心无法接受,另一方面难免被读者们嘲笑无中生有。所以这种小道消息,我是不会写进我的文章里的。当然我也不会去批评这么做的人,因为我虽已成年,但是脑袋确没那么大,万一被人扔过来一顶某某余孽的帽子,我这个80年代出生的资本主义国家公民可是万万担不起的。
 
话虽然这样说,其实我也希望近期能够有一些独特经历、独家爆料来跟读者分享——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这个愿望在前两天真的实现了。因为一点小意外,我居然获得了在疫情期间进入医院急诊室的资格,可以把自己真实的所见所谓与各位读者分享了。不过今天时间有限来不及继续细写,请各位原谅我在这里卖个关子,明天再公布我的急诊室之行的前因后果。
 
各位读者,明天我们不见不散。
话题:



0

推荐

王楠

王楠

7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后移居温哥华至今,在当地长期从事传媒新闻工作。

文章
  • 文章归档
2020年 70篇